本篇文章見於自由時報2009年8月30日A02版
值此九一記者節前夕,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有感於政府「買新聞」的惡質做法日益嚴重,今將公開呼籲政府不要再以置入性行銷手法侵蝕媒體專業;本專題則將從揭發
政府購買新聞的劣行著手,帶領民眾看清政府買「假新聞」的真相,進一步推動立法約束政府,為人民納稅錢把關,站在新聞專業的最後一道防線,呼籲政府知恥、
媒體自律。
吹捧首長的新聞 人民納稅錢買的
記者陳曉宜、曾韋禎/調查採訪
「紅標米酒五十元 財長李述德幕後推手」、「工程會推動公共工程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 主委范良銹上任後秉持劉揆的施政主軸…扮演了重要角色」、「王如玄 搶救失業大功臣」、「廖了以親上火線 當超級解說員」。一則則報上吹捧政府首長的新聞,原來全是用人民納稅錢買來的。
根據統計,政府各部會與國營事業單位,每年編列數十億元宣傳預算,今年度的擴大內需預算還再增列近四億元宣傳經費,但宣傳內容與手法卻從未接受人民檢驗,新聞置入性行銷才會如此大行其道。
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羅世宏表示,台灣政府進行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程度,簡直就是「台灣奇蹟」。在西方國家,政府「買新聞」是大醜聞,首長是可以下台
的;但在台灣,政府竟帶頭花人民血汗錢「買新聞」,對國人進行宣傳,甚至習以為常,連行政院長劉兆玄專訪都用錢買,媒體為生存自甘墮落,民眾長久被愚弄而
不自覺,真是台灣民主最大諷刺。
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、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陳世敏指出,「政府為什麼要買新聞?是什麼樣的政策、什麼樣的內容,必須要躲躲藏藏,不敢以廣告面目見人?有政策說明就開記者會、登廣告,這種走小路偷偷摸摸方式,顯示統治者的心態不夠光明正大」。
文宣經費數十億 美化政府說好話
檢視政府近一年新聞置入性行銷內容可以發現,最具爭議的類型有三:美化政府、宣傳爭議政策與首長個人秀。
首長個人秀內容多在吹捧首長政績才能,拉抬個人形象;爭議政策類型,則是政府以買新聞方式「報導」支持政府言論,左右民意;當然更多買新聞的目的是為美化
政府,隱惡揚善。這些都是政府以「政策宣導」之名,使用人民納稅錢購買而來,不僅欺騙人民,也嚴重影響人民獲取多元資訊「知的權利」。
影響所及,失業率不斷攀升之際,勞委會就買新聞彰顯其搶救失業政績;開放中國客來台觀光時,觀光局就買新聞,報導中國客如何帶動台灣觀光產值、如何帶動台灣就業市場;為正面宣傳ECFA政策,經濟部就買新聞報導台灣面板賣不掉,中國廠商要購買等兩岸面板合作新聞。
以台電即將舉辦低放射性核廢料選址公投為例,如此具重大爭議的公共議題,媒體版面上呈現的,卻是一面倒宣揚核廢料場址安全、潔能地球的內容,電視新聞也不
斷播送韓國慶川等國外案例正面宣揚,卻不見環保團體意見、地方民眾反對聲音,因為這些「新聞」,都是台電花上二千多萬元宣傳經費、二十六個採購案買來的,
得標媒體涵蓋全國性報紙、有線電視新聞台、無線電視台、地方新聞台、廣播電台、雜誌等近三十家媒體。
爭議政策化濃妝 做假新聞搞愚民
政府用人民納稅錢買新聞,目的不言自明,就是要讓民眾誤以為這些偏向政府的政策資訊,是「公正客觀」的新聞報導,使民眾對該議題不知不覺做出偏向政府的判斷。
以爭議極大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為例,即便學者、農運團體大聲反對,部分媒體呈現的內容,卻總是宣傳政策的正面報導,反對聲音幾乎在這些被收買的媒體版面銷
聲匿跡,就連公開舉辦的地方公聽會,明明正反意見都有,部分媒體卻只呈現為政府說好話的內容。因這些新聞都是政府買來的,尤其在公聽會召開前與草案審查前
後,農委會水保局就會花錢買一些對農村建設歌功頌德的新聞,也讓反對聲音幾乎在主流媒體被封殺。
政府「買新聞」的做法,使得原本該在公共平台公平討論的爭議政策,幾乎聽不到反對的聲音,在媒體上呈現嚴重的資訊不平等,包括ECFA、開放陸生來台、承
認中國學歷、中國客來台觀光、賦稅變革等影響國家政策的重大議題,政府竟利用民眾對新聞的信任,花公帑買新聞,讓民眾無法獲得多元資訊,甚至被騙得渾然不
覺,令人不得不質疑「我們繳的納稅錢,為什麼要用來買新聞美化政府,欺騙自己呢?」
小檔案:何謂新聞置入性行銷
置入性行銷(Placement marketing),又稱產品置入(product placement)、置入式廣告(embedded
advertisement)或秘密行銷 (stealth
marketing),指廣告主刻意將產品融入媒體節目、戲劇中,讓閱聽人不知道內容有廣告,而能不知不覺地對產品產生正面評價,是一種隱藏性的廣告手
法,即節目、廣告不分。
置入性行銷最早起源於美國,將商品置入電視劇及電影中,台灣則擴大使用於政治宣傳上,即政府或政黨利用此隱藏於媒體文本中的廣告,宣傳政策、美化政府,或達政治之意識形態目的。
新聞置入性行銷,是一種嚴重違背新聞專業的欺騙作法,即將廣告穿上新聞外衣,利用民眾對新聞的信任,魚目混珠推銷產品,世界民主國家均嚴禁新聞內容進行任
何形式的置入性行銷,但此「買新聞」做法在台灣卻相當盛行,除商業促銷大行此道外,政府更帶頭「買新聞」推銷政績,實屬先進民主國家罕見。(記者陳曉宜)
爭議政策篇 |
爭議政策 |
新聞置入形式 |
時空背景與做法 |
水保局 |
電視新聞報報、導紙新聞報導、專輯版面 |
在「滅農」等爭議未除下,要求媒體片面呈現農村建設等好處片面資訊,民間自辦公聽會,只見支持政府聲音。 |
農村再生條例 |
教育部 |
電視新聞報導、新聞節目、報紙新聞報導、專輯版面、座談會 |
各界爭議極大,卻要求媒體呈現兩項政策的正面輿論。 |
承認中國學歷、開放中國學生來台 |
經濟部 |
電視新聞報導、報紙新聞報導 |
ECFA內容未定,各界質疑不斷,經濟部以宣導政策之名,片面呈現簽署的利多訊息。 |
ECFA |
財政部 |
報紙新聞報導、專輯版面 |
稅改聯盟質疑不斷,財政部卻要求媒體系列報導減稅、舉債等作法政策正確。 |
賦稅改革 |
台電 |
電視新聞報導、報紙新聞報導、專輯版面、座談會 |
在台電在舉辦低放射性核廢料處理場公投之際,要求媒體報導處理場的優點與無害性。 |
核廢料處理場 |
研考會 |
報紙座談會 |
政府組織法修法草案欲送立院審查,先要求媒體宣導政府組改的優點與必要性。 |
政府組織再造 |
首長個人秀篇 |
宣傳項目 |
新聞置入形式 |
內容特色 |
李述德 |
報紙新聞報導 |
1. 必登首長個人照片。2. 標榜首長任內政績。3. 特寫首長個人特質。 4. 凸顯首長勞苦功高。 |
王如玄 |
報紙新聞報導 |
范良銹 |
報紙新聞報導 |
劉兆玄 |
報紙專輯版面 |
尹啟銘 |
報紙新聞報導 |
美化政府篇 |
宣傳項目 |
新聞置入形式 |
內容 |
客委會 |
報紙專輯版面、座談會 |
購買特定媒體版面,正面宣傳政績,且必出現客委會主委照片。 |
客委會政績 |
觀光局 |
電視新聞報導、新聞節目、報紙新聞報導、專輯版面 |
要求媒體呈現中國觀光客帶來的經濟效益,以尚未實現的數據,呈現對台觀光產值的貢獻。 |
陸客來台 |
台電 |
電視新聞報導、報紙新聞報導 |
台電在被質疑年終獎金過高、電價調漲時,要求媒體報導台電節流、電價低廉等美化新聞。 |
美化台電 |
教育部 |
報紙新聞報導、專輯版面 |
強調教務部官員如何傾聽民意、宣傳未成熟的利多政策,如後來遭質疑而胎死腹中的「教育訓練券」。 |
教育部政績
內政部 |
報紙新聞報導、專輯版面、座談會 |
長期照護、馬上關懷、165防詐騙等政策甫上路,未見明確成效即強力宣傳政績。 |
内政部政績 |
勞委會 |
報紙新聞報導、專輯版面 |
要求媒體報導勞委會搶救失業的措施與政績,主委王如玄並被描述為搶救失業大功臣。 |
搶救失業 |
更多閱讀
政府置入性行銷(二) 買賣大觀
政府置入性行銷(三) 回歸正軌
新聞置入行銷/NCC師法美國 擬修法禁止
重建專業尊嚴/媒體應自律 對政府說不